擺錯的石人馬像只能“遙望”其他“同伴”。張可 攝
  神道是古代高規格陵墓的重要部分,兩側一系列石像的排列也頗有講究。但在紫金山的明初功臣常遇春墓,神道上一對石人馬卻離開“石像隊列”,各向兩側偏離了20步遠。記者瞭解到,這可能是20多年前配合城建而遷移神道時出的小差錯。但文保專家呼籲,常遇春墓“貴為”全國文保單位,這對石人馬應儘快“歸隊”。
  常遇春墓藏身竹林中
  常遇春是朱元璋時代的軍隊“二號人物”,600多年後,他的陵墓僅存墳塋、墓碑與神道石像。常遇春墓位於紫金山西麓、富貴山隧道北出口東側,深藏在一片竹林中。從山外圍進入,可在北安門街邊水泥山牆的一個“缺口”上山,向東北方步行5分鐘可到達。若從山上走,天文臺有路直達墓葬後方。常遇春墓的墓碑上寫著“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”,顯示主人貴為王侯的身份。
 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的路侃告訴揚子晚報記者,墓與碑是其後人在清同治十年重修的,但墓前神道兩側石像是明初的,距墳塋由遠及近的順序排列,現存有一根望柱、石人馬、石羊、石虎、武士像各一對。“完整的神道,應是一對望柱,柱前還有馱碑的龜趺,整座陵墓的入口則是一座牌坊。”
  石人馬像被擺錯位置
  常遇春墓神道上的石武士一身戎裝清晰可見,石馬微微側首,長尾垂地,靜中有動。但在文保專家看來,卻有不對勁的地方。“這對石人馬,應該放置在望柱與石羊之間。”而現在,石人馬像卻各向外側,偏出了20步遠的距離,兩者距離是其他成對石像的兩到三倍。
  這就使神道看上去成了一個近似“十”字形。“石像之間的路,就是神道,它可以是直的,也可以根據地形,調整成彎曲的,但必須是一條線。”路侃說。記者看到,緊鄰常墓的是另一位明初功臣仇成的陵墓,這裡神道上的石人馬與其他石像,就處於同一直線上。
  記者瞭解到,1988年南京修北安門街時,常墓的神道石刻向內遷移了約20米。“可能就是在這次遷移的過程中,石人馬被擺錯了。”路侃告訴記者,為了配合城建,這一帶的古跡均有移動,仇成墓的神道也遷移過。
  記者註意到,常墓這對石人馬像,馬倌的視線正好對著墳塋。“不知是否是遷移時的有意為之,但歷史不容後人想象發揮,文化部門應儘早糾正這一疏漏。”路侃說。
 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 (原標題:常遇春墓石人馬像“離隊”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devogydf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